现代社会节奏的加快、竞争压力的增加,使得神经精神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在中国的疾病总负担中已经占20%。所以脑科学研究的意义,无论对基础、交叉学科还是实际临床应用上都非常重要。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杨天编辑黄琳
抑郁、焦虑、失眠……这些心理疾病如今正成为现代人健康与幸福的“隐形杀手”。心理干预加药物治疗是长期以来人们应对这些精神类疾病的主要手段,而随着脑科学的发展,科学家们对人类脑部的功能机制研究不断深入,未来,通过精准有效的神经调控缓解甚至治愈这些困扰人类的“顽疾”,已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中科院院士段树民就是在为这一理想早日实现而努力的一名科学家。作为我国脑科学研究领域的著名专家,段树民以首席科学家的身份组建了浙江大学脑科学研究技术联盟,和全国同行一起推动中国脑计划的实施。他还牵头建立了浙江大学中国人脑库,并入选国家健康和疾病人脑组织资源库,这是全国第一所标准化收集、储存各种神经精神疾病患者和正常人所捐献的死亡后的大脑,以及他们的病史资料(匿名)的机构,可为全国的神经科学研究人员提供人脑组织样本。
由段树民院士领衔的历时8年的中国第一个大型脑科学研究集群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重大研究计划“情感和记忆的神经环路基础”,为打开大脑“黑匣子”,使“幸福脑”的实现成为可能做出了重要贡献。
日前,在浙大城市学院的年度星光大课上,段树民以《幸福脑》为题,分享了他最新,也是最前沿的研究成果。
幸福感是大脑一种本能行为
《瞭望东方周刊》:为什么要提出“幸福脑”这个概念?幸福和大脑有什么关系?
段树民:幸福的定义是什么?它是一种自我满足后的情绪,是一种感觉,所以我们说幸福的感觉,在哪儿?就在我们的大脑。大脑如果不感觉到幸福的话,外部环境怎样改善也是不幸福的。现在的生活,如果和30年前、40年前相比,绝大部分人在物质生活层面都会比那个年代好得多,但并不一定会觉得幸福感比那个时候高得多。其原因主要是幸福感是一种感觉,是脑的一个活动状态,并不完全和物质成正比。所以,我们要了解每个人的大脑是怎么感受幸福的。这个研究就属于脑科学的范畴。
《瞭望东方周刊》:那么,大脑是怎样感受幸福的呢?
段树民:从进化上看人的大脑结构大致可分为起始于爬行动物脑的脑干和脊髓(原始脑)、起始于古哺乳动物脑的边缘系统(情感脑)和起始于新哺乳动物脑的大脑新皮层(理性脑),分别支配人类的反射行为、本能行为和高级认知行为。本能行为指的是物种维持基本生存的一系列与生俱来的行为,这其中就包含幸福感这样的情感情绪。
大脑调控本能行为的关键脑区主要是边缘系统,这一点科学家比较早就已经大致掌握了,但这些区域为什么能影响本能行为以及怎样影响,目前还不是很清楚。
过去对本能型的研究,脑科学的手段非常少,都是心理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