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科
顾晓丽安冰月
X光摄影(平片)
X光能够穿透人体,而人体不同部位的密度和厚度是不同的,所以透过人体后的X线量也不同,密度大或厚度大的部位吸收的x线量多,显示屏图像呈现白色;反之密度小或厚度小的部位吸收的x线量少,显示屏图像呈现黑色,在黑白之间不同的灰阶度代表着不同的组织密度。
优点:比较快捷、廉价
缺点:不同的组织相互重叠和隐藏,有时需要多个角度和不同体位拍摄才能看清。
CT成像
CT成像检查的原理和X光相同,利用人体不同部位对X线的吸收不同,射线穿过人体组织器官后到达探测器上的X线量不同,再经过计算机数据处理后成像,CT的成像模式则类似于把人切成片看。
优点:可以断层(切片)看,经过计算机图像后处理可实现一次扫描,不同角度观察人体。
缺点:费用比X线稍贵,但其辐射剂量通常高于单次X光摄影。
MRI(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成像是利用人体在静磁场中和氢质子重新排布,给人体射频能量对其激励后让其恢复原本的状态,在恢复的过程中进行信号收集,再重建图像的成像技术。简单来说,相当于用手摇一摇,让氢质子振动起来,再平静下来,感受一下里边的振动。
优点:与CT相比,它没有辐射,没有骨性伪影,多方位,多参数成像,有高度的软组织分辨率。
缺点:扫描时间长,费用稍高。
PET-CT
利用正电子发射体标记的葡萄糖,血流量像剂等药物为示踪剂,以解剖图像方式,从分子水平显示机体及病灶组织细胞的代谢、功能、血流、细胞增殖和受体分布状况。
优点:结合了正电子发射断层现象(PET)和CT两种诊断方式,既有解剖结构信息又能提供生化指标。不仅能够显示肿瘤病灶的大小,还可以显示肿瘤内部的代谢活性,尤其对转移性肿瘤的检测具有明显的优势。
缺点:检查费用通常较高,且有辐射。
外伤骨头
粗看X光、细看CT
当遇到各种外伤,如果怀疑伤到了骨头,优先选择X光摄影,检查结果快速易得。若要进一步观察,可以选择CT观察微小骨折,甚至磁共振成像观察隐匿损伤或软组织损伤。
头颅
外伤及神经内科病人先做CT,怀疑脑梗塞做头颅磁共振平扫,尤其是诊断急性脑梗塞磁共振检查具有明显的优势;怀疑颅内肿瘤(转移瘤、胶质瘤、脑膜瘤、淋巴瘤等)、先天发育畸形、脑内感染性病变及免疫性疾病的病人需常规做磁共振增强检查。
脊髓
临床医师对病变的定位非常重要,如:颈髓、胸髓、腰髓及马尾神经等,常规采用MRI增强检查,脊髓内、硬膜外及硬膜下肿瘤、血肿,脊髓炎诊断正确性高。
心脏
常规的心脏结构与功能检查—心脏彩超
检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解剖变异—冠脉CTA
心肌病变,如心肌梗死—磁共振成像
腹部盆腔
急腹症病人首选CT检查,有利于观察消化道穿孔、肠梗阻、腹主动脉夹层等;外伤病人首选CT检查,有利于观察肝脾破裂、肾脏包膜下血肿、脊椎、肋骨骨折等。肝脏、脾脏、胆囊、胰腺、肾脏、肾上腺、子宫及卵巢等实质脏器,CT及磁共振诊断准确率都较高,常规要做增强检查,年龄大的因憋气时间短会产生呼吸伪影,选择CT增强较好。
胸部
粗看X光、细看CT
X光胸片可粗略检查肺、心影、主动脉弓、肋骨等,可以检查有无肺纹理增多,肺内较大肿块,主动脉结钙化等。胸部CT检查显示的结构更清晰,对胸部病变检出敏感性和准确性均优于常规X光胸片,特别是对于筛查早期肺癌有重大意义,能显示2mm以上的微小病灶。肺动脉CTA检查是诊断肺动脉栓塞的金标准。肋骨CT扫描及三维重建能显示微小的肋骨骨折及准确的定位。
颈推腰椎
最佳选择磁共振成像,次选CT
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等椎间盘疾病需要观察椎间盘与相应的神经根,要想更好观察这些软组织,最优选择就是磁共振成像。对于关节、肌肉脂肪组织检查肿瘤,炎症、创伤、退行性病变以及各种先天性疾病的检查,磁共振成像也是不错的选择。CT可以作为观察脊椎骨质增生、椎间孔狭窄的有力补充,外伤病人首选CT检查。脊椎转移瘤肿瘤、原发肿瘤及感染性疾病要做磁共振增强检查。
图片来源于网络
原标题:《放射科各种影像学检查的优劣及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