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神经根病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脑动脉肌纤维发育不良合并双椎动脉夹层致脊
TUhjnbcbe - 2021/4/6 6:11:00
北京有好的白癜风医院吗         http://www.bdfyy999.com/index.html

本文原载于《中华神经科杂志》年第7期

椎动脉夹层极少累及脊髓,脊髓后动脉受累更少见。Hsu等[1]通过检索PubMed平台,系统性综述了17例个案报道,其中发生脊髓后动脉综合征的患者仅占29%。我们报道1例椎动脉夹层突发脊髓后动脉综合征合并肌纤维发育不良(fibromusculardysplasia,FMD)的罕见病例,供临床参考。

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44岁。因"突发行走不稳13h,伴头晕、恶心"于年10月18日入院。患者既往体建,否认吸烟、饮酒史,否认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及高脂血症等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神经系统体检:血压/80mmHg(1mmHg=0.kPa),心律整齐。意识清楚,言语流利,高级智能正常,脑神经检查未见异常。双侧肢体肌力、肌张力正常,双侧腱反射减弱,双侧病理征阴性。双侧深感觉及精细触觉减退。Romberg征阳性。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血脂、血糖、电解质、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甲状腺功能均在正常范围;抗核抗体、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可溶性抗原、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免疫球蛋白A、免疫球蛋白M、补体3(C3)、补体4(C4)、抗链球菌溶血素"O"、类风湿因子和抗心磷脂抗体水平均处于正常范围;乙型肝炎五项及丙型肝炎、梅*和HIV抗体均为阴性。颈部血管及心脏彩超未见明显异常,泌尿系彩超示右肾动脉轻度狭窄。头颅MRI弥散加权成像示新发梗死灶对称性位于延髓背侧(图1)。头颅MRA示双侧椎动脉V3段双腔征(图2)。CT血管造影(CTA)示右侧椎动脉柱状狭窄,左侧颈内动脉起始部隔膜型狭窄、岩段瘤样扩张(图3)。初步诊断为:(1)脊髓后动脉综合征;(2)双侧椎动脉狭窄(夹层);(3)脑动脉肌纤维发育不良。给予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脑循环及营养神经治疗10d,患者症状明显好转,出院后继续口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随访1个月,患者症状消失。

图1

患者DWI示延髓背侧对称性亚急性梗死灶

图2

患者MRA原始图像示双侧椎动脉V3段夹层(箭头)

图3

患者CT血管造影示右侧椎动脉柱状狭窄(黑箭头),左侧颈内动脉起始部隔膜型狭窄(白箭头)、岩段瘤样扩张(三角箭头)

讨论

FMD是一种非炎症性、非动脉硬化性动脉血管病,主要累及全身中等大小的动脉,以肾动脉和颈内动脉最常见[2,3]。Kadian-Dodov等[4]的研究显示,在例FMD患者中,21.7%的患者并发动脉瘤,25.7%的患者并发夹层。动脉瘤常见的受累部位依次为肾动脉、颈动脉颅外段及颅内动脉,夹层常见的受累部位依次为颈动脉颅外段、椎动脉、肾动脉及冠状动脉。其中颅内动脉FMD的病灶主要位于颈内动脉岩段和虹吸段[5]。根据动脉壁受累的部位不同,FMD可分为3种组织类型:中膜受累占80%~90%,内膜受累约占10%,外膜受累最为少见[2,6]。FMD血管影像学表现多样,其中最常见的为节段性狭窄和相对扩张交替出现的串珠样改变(stringofbeads),而同心圆柱状狭窄(tubularFMD)、半圆形改变(semicircumferentiallesion)非常少见[7]。此外,FMD存在如隔膜型狭窄(diaphragmaticstenosis)等非典型改变,这种改变是由于颈内动脉起始部内膜发育不良引起的[8]。本例患者免疫指标均处于正常范围,无动脉粥样硬化因素,结合泌尿系彩超结果提示右肾动脉受累,CTA改变示右侧椎动脉同心圆柱状狭窄、左侧颈内动脉起始部隔膜型狭窄及岩段瘤样扩张,并且影像学改变位于FMD好发位置,符合FMD诊断。

尽管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subtractionangiography,DSA)一直是诊断FMD的"金标准",但它因属于侵入性检查而应用受限。Bolen等[9]的研究中提到DSA危险性高、手术时间长且经济消费高,故在常规评估FMD时,一些研究者已经报道了CTA的优越性[10]。

MRI检查在颈部动脉夹层的评估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具有无创、无放射损伤、敏感度及特异度高等优势[11]。Mizutani等[12]认为"内膜瓣"与"双腔"的性质相同,为动脉夹层的直接征象,可作为诊断依据。MRI在发现和诊断夹层征象如双腔征或内膜瓣方面优于DSA或CTA[13]。本例患者的MRI结果(图2)显示双侧椎动脉双腔征,故可以诊断为椎动脉夹层。

椎动脉夹层导致的脊髓梗死主要有3种临床表现形式,分别为:脊髓前动脉分水岭型梗死、脊髓后动脉综合征和脊髓前动脉综合征。颈髓的血供源于3部分,高位颈髓源于椎动脉颅内段,中部颈髓源于椎动脉颅外段发出的根动脉,下部颈髓源于锁骨下动脉发出的肋颈干[1]。脊髓后动脉为椎动脉颅内段分支位置最低的一对,左右各一;当脊髓后动脉闭塞时,临床症状通常以深部感觉障碍为主,损伤平面以下腱反射消失以及患肢感觉性共济失调等[14]。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改变(图1),脊髓后动脉综合征诊断成立。

Hsu等[1]提到的17例"椎动脉夹层导致脊髓梗死"的个案报道中,有5例发生脊髓后动脉综合征,其中4例表现为单纯高位颈髓梗死,而在4例单纯高位颈髓梗死患者中又有2例同时被MRI诊断为椎动脉V2远段及V3段夹层,1例被MRI诊断为椎动脉V3段夹层。我们报道的患者MRI结果显示高位颈髓续于延髓背侧处对称性亚急性梗死灶,同时被MRI诊断为双侧椎动脉V3段夹层,因此,患者双侧椎动脉夹层致脊髓后动脉综合征诊断成立。FMD病理最核心的变化是平滑肌细胞发生成纤维细胞样变化,可出现纤维增生、胶原沉积、内弹力板分裂、动脉中层弹力纤维减少,既可导致受累动脉出现狭窄和闭塞,又可引起动脉瘤或夹层。并且FMD与高达15%的自发性颈部动脉夹层有关[5]。本例FMD患者合并颈动脉动脉瘤及椎动脉夹层,并导致脊髓后动脉受累,出现临床症状。

对于早期诊断为椎动脉夹层导致的脊髓梗死,规范的神经系统体格检查对于识别脊髓损害的特异性症状、体征或综合征至关重要[1]。颈部动脉夹层,首选MRI检查。对于青年卒中患者,如无明显诱因,同时出现夹层,应该考虑到FMD,首选无创MRA、CTA检查来评估FMD。除外常见的典型串珠样病变外,识别FMD不常见的病变特征也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TUhjnbcbe - 2021/4/6 6:11:00

手脚麻木是个危险信号,千万别大意!

手脚麻木是很多老人的常见现象,有些人没有重视。中国人医院内分泌风湿科主任李全民提醒,老人手脚麻木是个危险信号,总结起来有7大原因。

臂神经受压。

睡眠中如果姿势不正,颈项偏斜或手臂受压,就会引起手发麻。这时只要换姿势睡,活动一下手臂,麻木感便可消除。

药物副作用。

呋喃唑酮、氧氟沙星等抗菌剂可能导致肢体麻木,这种麻木通常从手脚开始,逐渐向上蔓延,常伴有过敏或感觉异常。因此服用这些药物应严格控制剂量。

营养不良。

长期胃肠功能障碍或食物摄入减少易导致身体缺乏蛋白质和维生素,引起周围神经炎和神经根损害,从而造成手脚麻木。

颈椎病。

经常单手麻木,很可能是颈椎病引起的。主要由于长期颈椎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等,致使颈椎脊髓神经根或椎动脉受压,出现一系列功能障碍。近七成手麻症状由神经根型颈椎病引起。

糖尿病神经并发症。

糖尿病会产生多种并发症,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就是其中之一,伴有四肢对称性麻木症状,下肢麻木最常见。

脑梗。

手指麻木出现在一侧肢体,另一侧完全正常,同时伴有头痛头晕、视线模糊等症状时,要警惕脑梗。其引起的肢体麻木通常是急性的,一定要及时送医。

痛风。

临床显示,手麻患者中约有1%是痛风所致,可能因尿酸沉淀在正中神经处导致。

日常生活中该如何注意?

李全民介绍,手脚麻木是很多疾病的常见并发症,特点是容易反复发作,不易彻底根治。要想摆脱手脚麻木,不但要坚持药物治疗,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很多需要注意的地方。

合理饮食。

饮食要清淡、少盐,少摄入动物脂肪,多食高纤维蔬菜,可帮助软化血管,缓解手脚麻木。

多饮水。

多饮水可降低血液黏稠度,防止血栓形成,改善脑供血。

补充维生素。

老人要适当补充维生素B1和B6、维生素C,提高身体代谢功能,缓解手脚发麻症状。

适度运动。

午后或傍晚,可在户外进行散步、慢跑、打太极等运动,但不可时间过长或运动量过大,运动前先热身10分钟(伸腿、扭腰等)。

注意睡姿。

睡觉时最好平躺,不要压着手脚。枕头高度一般以7-9厘米为宜,软硬也要适中。

定期体检。

老人要定期查血压、血脂,以及做血液流变学检查,如有高血压或高血脂,及时治疗。

作息规律。

坚持早睡早起,不要熬夜,晚上不要长时间看电视。要有睡午觉习惯,40分钟为宜。

出现手脚麻木,医院查明病因,不要在家盲目使用土办法。

天气寒冷,怎么样才能让手脚不冰凉?

手脚麻胀是血管在预警!别不当回事

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李文慧介绍,在门诊连续看了两位40~50多岁的男性,他们患糖尿病时间并不很长,只有1~3年,血糖控制得也不算差,但就是手脚麻胀,冬春季更严重。

这也是不少患者困惑的问题,自己患病时间不长,血糖控制得也不错,平时主食都控制得较严,为什么还有这样的症状出现?其实就是因为循环方面没有重视,导致的肢体症状。从改善循环入手,去预防和治疗缺血性病症(心脑血管病和外周血管病变,后者还可能导致糖尿病足),这也是糖尿病综合治疗的一部分。

糖尿病治疗分为三个方面,第一是营养治疗,第二是降糖治疗,第三是循环治疗,如果只

1
查看完整版本: 脑动脉肌纤维发育不良合并双椎动脉夹层致脊